人的生命總有一個盡頭,但看到躺在病床上的親人總是難以面對,甚至是給昏迷的親人插管暫時續命,還是拔管讓他自然死去,這些都是困難的 選擇。
不過近日一位護士出身的女兒透露,她選擇不讓父親插管,七日后,她的父親離開人世間了, 她也表達了她最深的理解……
周女士有護士出身,自從她的父親和婆婆相繼失智后,各種事情都是她親力親為,親力親為。
在此過程中,她經常召開家庭會議,商討各種措施。她不僅對失智癥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做好了有一天要和親人說再見的心理準備。
她曾聽婆婆說,公公臨走前兩周不吃飯了,直到有一天公公暈倒在廁所里,婆婆才趕來搶救。 送他去看病,讓他自然離開,因為婆婆知道丈夫累壞了。
而周女士的婆婆臨走前一段時間,也開始像公公一樣不吃不喝,也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所以周女士選擇了尊重婆婆的 決定,并沒有強行采取任何醫療措施。
一直陪著她,直到婆婆離開的那一刻,才輪到她爸爸。 他父親臨終時,他也不吃不喝。 媽媽在一旁看著,著急了:怎麼會這樣呢? 并沖上去給我父親插管,喂他吃,周大小姐見狀卻搖頭苦嘆:「他是真不想吃。」
母親不相信周女士的話,還試圖把流質食物塞到父親嘴里,直到食物從他嘴角溢出。 那一刻,母親終于明白,生命走到了盡頭。
于是全家人達成共識,陪伴父親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并在過程中給予家人信心和慰藉。
最終,他的父親也七日后離開了,過程中沒有任何痛苦。
這些事情發生后,周女士表示,絕大多數家屬在要求親人放棄治療時,總會糾結:「這樣對嗎?這樣會不會讓家人失去繼續生活的機會?」 但周女士坦言,直到和父親在一起的最后一刻,她心里都沒有任何遺憾,因為大家都知道,父親的身體機能都快要停機了,如果靠機器求生,他不會 能夠回到原來的狀態,只能如一具空殼,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此外,周女士還提到了另一個深刻的感悟:「當病人臨終時,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照顧者往往更容易放手;但不協助照顧的人,總是舍不得放手。」
周女士認為,如果沒有關懷和陪伴,就無法認識患者的情況和身體狀況,從而導致產生「可能還有一線希望」的錯覺,或因疏于照料、自責而希望康復 . 補救的機會是有的,但這樣做于事無補,反而會讓患者承受更多的痛苦。
放手是被迫的選擇,但為了家人,我最終只能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