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劇烈的快樂與太劇烈的悲哀是有共同點的:一樣需要遠離人群。」 ——張愛玲《十八春》
人們生而為人,就是想要能夠擁有更好的人生,而在每個人的眼中,這個更好的人生,都具有不一樣的意義和價值。有人認為擁有健康平安、無災無難的人生就已經足夠幸福;有人認為,富裕而吃穿不愁的人生,才是足夠優秀的人生;有人認為,勢必要活得更加有權有勢,直到可以只手遮天,才算是真正滿意的人生。
她的人生可以說已經讓很多人艷羨—— 父母關愛,家中富裕,但是在別人的眼中,她卻是如此的不懂得珍惜,以至于浪費自己的人生,好在經過教訓和經歷之后,她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算是不愧于自己的人生。
超級巨嬰
16歲那年,劉思琦參加了一個叫做《變形記》的節目。
這可不是什麼整容美容類的節目,而是一檔以改變叛逆青少年為宗旨的 欄目,參加這個節目的孩子,大多數是不學無術、冷血無情,對待家人十分冷漠甚至惡劣的孩子,而節目將會將這些本來生活在大城市中無拘無束的孩子送到偏遠的山村中去交換生活從而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艱難,而更加珍惜自己以后的生活。
當然,劉思琦也不是自愿來參加這種節目的,她早已經習慣在家中被捧在手心里的生活自然不愿意再去遙遠的山區進行苦難的交換。 為她報名的,是她的父母。
換句話來說,父母早已經無法忍受自己的家庭變成現在這個模樣,而自己曾經寄予眾望的女兒,成為一個懶散的超級巨嬰。
劉思琦兒時,父母為了給予她最好的生活,拼命白手起家,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相應的,積累起一定財產的同時,也代表著他們的工作日益忙碌,早已經沒有時間去關注女兒劉思琦的生活,為了照顧女兒,父母為劉思琦請來了專職保姆,專門照顧劉思琦的生活起居。
因為保姆的細致入微,劉思琦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吃過任何苦:她根本不用著急洗衣服做飯,因為脫下來的臟衣服只要放進家中的臟衣簍,第二天一定會變成整潔如新的新衣服;而每天到了飯店,端上來的,一定就是香甜可口的飯菜。
她甚至連吃飯喝水都用不著,只要喊一聲,就會有保姆前來專門送進她嘴巴里面。
試想,這樣的生活中,劉思琦還會有什麼照顧自己的能力呢?她就是一只徹頭徹尾的米蟲。
在外人看來,劉思琦就像是一個活在閣樓城堡中的公主,十六歲了,她依舊什麼都不會做。絲毫沒有任何的生活自理能力。
她將自己的孤獨釋放在消費上,無休止的購買奢侈品,肆意揮霍父母辛苦打拼來的錢財,一天就要花掉一兩萬。
父母不愿意看到頹廢的女兒,他們擔心在自己百年之后,女兒依舊沒有賺錢能力,只能坐吃山空,餓死街頭,于是無奈之下,他們為女兒劉思琦報名了《變形記》,想要送她去參加變形。
改頭換面
來到貴州山村的第一天,劉思琦就與節目組發生了巨大的矛盾。
山村是貧窮的,而她在貴州的家,甚至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這是劉思琦無法忍受的地方。
她開始崩潰:「我一輩子沒有住過這麼破舊的房子。」
她在家中的每頓飯菜,都是保姆精心調配的,貴州山村中的粗茶淡飯,讓她根本難以下咽,難以忍受的她拒絕進食。
但是在這里,沒有人會慣著劉思琦。
幾天的饑寒交迫后,劉思琦接受了這里的飯菜,因為再不進食,她就會活活餓死,在餓了幾天之后,她發現,自己一直嫌棄的粗糠飯,也沒有那麼難吃。
如果不自己動手洗衣服的話,她就必須每日穿著發臭的衣服生活,無法忍受的她選擇自己洗衣服,這是她人生第一次洗衣服,做完之后,她發現,好像并不難。
她開始更加樂于接受自己從前沒有做過的事情,甚至把這些事情當成是一種新奇的體驗,有的時候,她也會幫助自己在貴州的農村家庭干活,從前她在大家眼中,是嬌生慣養的大小姐,但是現在的她,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普通人。
她變得不再驕縱,不再奢侈,幾天的農村生活雖然短暫,但是卻讓她懂得了很多:原來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還有人在過著這樣的苦日子,自己一天的揮霍,可能就是他們一年的生活費用......
結束短暫的農村生活后,回到家的劉思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開始自己學著自理生活,并且將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她選擇去往國外,學習自己最喜歡的服裝設計專業,她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輝煌。
小結:
劉思琦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是一個童話故事一般:好吃懶做的丑小鴨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蛻變成為了美麗的白天鵝。
從前的劉思琦幾乎一無是處,她是那樣的懶散,十六歲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每天日復一日的做著蛀蟲,即使受到別人的白眼也無動于衷,就像是最不爭氣的樹懶一般,過著令人厭惡的生活。
但是自從來到農村體驗過普通人的生活后,她才驚訝的發現,原來自己一出生,就已經站得太高,看不見在這個世界角落的人間疾苦。
因此才會對于別人的苦難無動于衷,進入農村生活后,使她被迫擁有了一回屬于自己的人生,這也讓劉思琦體會到人生的不易,這些磕磕碰碰,坎坷辛苦,都變成了她人生旅途的一種經歷,讓她體會到人生艱難,自己從前或許過得太過容易。
父母一直溺愛,最終只會導致她變得越來越懶惰,最后害的也是她自己。